TOGAF
原生 开放式组织分层架构,也是企业架构方法论(Togaf),规划做的好,事情成一半。
其中核型是ADM的8步走,围绕需求管理
架构规划重点侧重设计,后期更需要PMP项目管理理念知识
结构化思维 + 细水长流 (孩子不是一天长大的)
规划分层
系统级规划方法论
4A分层:业务架构、应用架构、数据架构、技术架构
实现步骤:理解、分析、设计、构建、集成、扩展、运行 (借鉴了ADM)
1.理解
理解阶段也叫需求分析
。了解情况是规格设计的第一步
概念上要了解层次,业务需求->角色需求->功能需求
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独特需求,但是总离不开以上三个层面
需求边界管理上也要分 刚性需求、基本需求、期望需求、次要需求
有明确边界项目才能合理的规划,用精益的思想把更多的资源放在核心的刚需之上。
识别需求
理解需求和期望,从而明确项目目标和边界。
2.分析
分析承上启下 上游是需求下游是技术。需要结构化工具和UML图。
众多功能需要一个结构化的归类以便后期评估,将每个功能点优先级排序,并分配需要的资源和时间也方便取舍并做到互相解耦合。
UML图:包含两类
- 面向业务图 :用例图、协作图(通讯图)、活动图(泳道图/流程图)/BPMN图
- 面向技术图:时序图、类图、er图、包图
图例 | 适用对象 | 呈现内容 |
---|---|---|
用例图 | 用户视角 | 一个用户/角色能做什么(权限) |
协作图(通信图)/交互图 | 用户视角 | 工作1234步骤主线 |
活动图(泳道图/流程图)/BPMN图 | 用户视角 | 对象交互(逻辑) |
时序图(泳道图) | 工程师视角 | 对象调用(逻辑) |
类图 | 工程师视角 | 对象的描述 |
er图 | 工程师视角 | 对象/数据关系 |
部署图 | 用户/工程师视角 | 实际结构/存放对接关系 |
其中活动图
到时序图
为业务到技术层转换。
3.设计
分为功能实现与用户交互,在分析阶段已经完成需求到功能的转换。
-
用户交互界面设计:设计的重点在于合理化使用体验可以做原设计。
-
功能实现设计:在于将抽象成对象并提供调用接口API
4.构建
项目真正开始从规划设计到执行阶段,此阶段重点是管理异常情况和需求的变更。
敏捷看板和甘特图来管理每一步实施进度。
5.集成
集成的关键在于系统边界的开发,开放的通信协议,操作接口。
以及前期的设备选型,技术选型。早期软件类集成可以通过rpa(智能自动化技术)
设备间集成:如opcua等聚合协议或通过x转mqtt
6 运行、扩展
运行或运营重点在与培训和反馈,并根据反馈扩展现改进现有系统中的不足。或升级设计新系统。完成PDCA的新一轮循环。
过程管理
规划后期阶段关键在于过程管理和变更管理 需要更过借助pmp项目管理技能
我最推荐使用敏捷理念来管理项目
ADM架构8步走
愿景,业务,系统,技术,方案,迁移,实施,变更